在社交群組讀到一個由網民提問的問題:他說自己平日算大胃口,但在自助餐卻吃得不多,是否食物裏加了甚麼,令人飽得比平日快?
對於每天都在鑽研減卡路里食譜,對食材和調味都講究的我來說,這是一個問得很好的問題,事實上,近年已經很少見到有人懂得去問問題。但不知怎的,提問者在最後卻遭到網民的取笑,例如說他怕蝕底,還問他是否想連家餐廳都吃掉才心息。
然後,我想起十年前的減肥經歷。是說那個時候的我,對烹飪並不熟悉,就連餐廳怎樣做菜亦不太清楚,好聽點說是一張白紙,難聽點根本是白癡。於是,我因為好奇而做了一些測試:
我先從餐廳買來的兩盒炒菜,一盒用滾水沖去表面的油和調味料,然後拿菜去磅重,得出300克;另一盒則原整地拿去磅重,得出350克。
當時,我真的很驚訝,怎可能單是調味料、油和芡汁會重成這樣?50克可是4份之1碗飯!
隔天,我自己炒300克菜,用半湯匙油、半茶匙雞粉,但當吃完整碟菜,我竟然不覺飽,相比起之前沒沖走油和調味的350克菜,吃到一半已經飽飽滯滯,真的相差甚遠。當下我才知道,原來餐廳式做菜,跟住家真的不一樣。
我之所以說那位網民問得好,是因為他的假設:「食物裏加了甚麼」來得很正確。住家式炒菜,少油少調味;餐廳式炒菜,廚子隨手舀一勺油,加雞粉、糖,最後加生粉水埋芡。即使是同一分量的菜,便會因為調味料和油均用多了,而令到卡路里量提升,結果令人更飽肚。
海鮮也是一樣,同樣是烚蟹,家庭式用新鮮的,餐廳用冰鮮的,冰鮮蟹儲落的水分會比新鮮的為多,所以令你更快飽肚。
換言之,食物裏的確加了東西,就是比住家式更多的調味料和油,或者水。當年我對烹飪還是一張白紙所以不了解,如今寫了食譜八年,其實很多人一早已經知道。
想起那些取笑人的留言,雖然我亦有不爭氣地笑了一下,但同時又令我不禁慨嘆:你怎樣想別人,你就是怎樣的人。一個從未見過單車的小朋友,即使你怎樣形容,他亦很難想像到人類可以靠兩個車輪前進;若你不怕蝕底,又不會懂得笑人怕蝕底?
所以下次在笑人之前,真的要先增進自身的知識,不然你笑人五十步,自己分分鐘蝕足一百步。